咏华山
寇准〔宋代〕
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。
举头红日近,回首白云低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,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。
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,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。
注释
与齐:与之齐的省略,即没有山和华山齐平。
举头:抬起头。李白《静夜思》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回首:这里作低头,与“举头”相对应。
赏析
《华山》是寇准七岁时的咏诗。寇准,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稀世神童,他聪慧过人,才思敏捷,出口成章。据史书记载,寇准小时候,其父大宴宾客,饮酒正酣,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,作《咏华山》诗,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,一步、二步,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。这是一首即景即情之作,每一句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,气势不凡,显得贴合山势,准确传神,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。
“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。”这两句诗意思是说,比华山高的只有蓝天,也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齐,极写华山巍峨高耸之非常。其中“只有”一词说明了华山极高,再比华山高的就只有那蓝天了;“更无”说明
简析
《咏华山》是一首五言绝句,这首诗描写华山的高峻,人在顶峰,群山白云都在脚下,顶天立地,气象万千。全诗布局严谨,句意明晰,语言精当,气象阔大,寥寥数语就道出了华山的雄伟峭拔。其语言虽简单通俗,但气势非凡,颇具内涵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寇凖早年。其创作契机有两种说法。第一种说法:寇凖七岁那年的春天,父亲带领他登华山,小寇凖高兴极了。当他们登到华山高处极目远眺之时,他心旷神怡,诗兴大发,写下这首五言绝句《咏华山》。第二种说法:寇凖小时候,其父大宴宾客,饮酒正酣,客人请小寇凖以附近华山为题,作《咏华山》诗,寇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,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这首五言绝句《咏华山》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魏宗荣.寇准与咏华山诗.文史知识,1984,43.
2、
罗路晗·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680个故事(上)·天津: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6
寇准
莱国忠愍公寇准(961-1023),字平仲。汉族,华州下邽(今陕西渭南)人。北宋政治家﹑诗人。太平兴国五年进士,授大理评事,知归州巴东、大名府成安县。天禧元年,改山南东道节度使,再起为相(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、同平章事、景灵宫使)。天圣元年 (1023) 九月,又贬寇准衡州司马,是时寇准病笃,诏至,抱病赴衡州(今衡阳)任,病故于竹榻之上,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。皇佑四年,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,帝为篆其首曰“旌忠”。寇准善诗能文,七绝尤有韵味,今传《寇忠愍诗集》三卷。 313篇诗文 41条名句
摸鱼儿·记年时人人何处
何梦桂〔宋代〕
记年时、人人何处,长亭曾共杯酒。酒阑归去行人远,折不尽长亭柳。渐白首。待把酒送君,恰又清明后。青条似旧,问江北江南,离愁如我,还更有人否。
留不住,强把蔬盘瀹韭。行舟又报潮候。风急岸花飞尽也,一曲啼红满袖。春波皱。青草外、人间此恨年年有。留连握手。数人世相逢,百年欢笑,能得几回又。
鹊桥仙·夜闻杜鹃
陆游〔宋代〕
茅檐人静,蓬窗灯暗,春晚连江风雨。林莺巢燕总无声,但月夜、常啼杜宇。
催成清泪,惊残孤梦,又拣深枝飞去。故山犹自不堪听,况半世、飘然羁旅!